对于素有世界“火药桶”之称的中东地区来说,这个春天格外和煦。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消息,不断涌现。
目前,随着中国成功促成沙特、伊朗在北京举行对话并恢复外交关系,中东地区正出现一轮令全球瞩目的“和解潮”:埃及和土耳其将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也门和平进程出现积极进展,卡塔尔与巴林、阿联酋的复交取得实际进展,叙利亚恢复阿盟成员国资格……一向战云密布的中东,在2023年不断迎来和平发展的曙光。
多重矛盾有所缓解
(相关资料图)
众所周知,中东是全球地缘政治最复杂的区域之一。本轮中东“和解潮”,反映出中东地区的两组矛盾在不断得到缓解。
一组是沙特和伊朗之争。沙特是逊尼派大国,伊朗是什叶派大国。由于宗教派系斗争和地区事务上的分歧,以及对地区领导权的竞争等多种因素,两国积怨日深,终至2016年断交。2021年以来,两国在伊拉克、阿曼等国的推动下进行了多轮接触,并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走完了复交的最后一公里。
沙伊两国的和解,对其自身乃至整个地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据媒体报道,沙特目前已停止资助批评伊朗政府的波斯语媒体。在也门,沙特与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展开和谈,交战各方大规模换俘,为实现长期停火和政治和解开了好头。叙利亚问题也迎来积极变化,叙政府与中东地区多个主要国家外交互动增多。5月7日,阿拉伯国家联盟在开罗举行的外长级特别会议上决定,同意恢复叙利亚的阿盟成员国资格。
另一组得到缓和的矛盾,是逊尼派国家内部的激进派和保守派之争。双方矛盾最激烈时,卡塔尔曾于2017年突遭沙特、阿联酋、埃及和巴林等多国同时断交。今年以来,土耳其和埃及关系明显回温,卡塔尔也与巴林宣布将正式复交,基本走出断交风波。
战略自主意愿上升
这一波“和解潮”陆续涌现的背后,是中东地区国家谋求发展与合作、加强战略自主意识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中东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
从内因看,历经多年战乱的中东国家,已意识到难以从武装冲突和外交斗法中获得收益,因而纷纷将政策重心转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合作。以也门为例,经过数年战事,冲突各方目前都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攻势。去年10月,也门临时停火协议失效,但各方心照不宣继续停火。
而沙特7年前提出“2030愿景”以实现经济多元化,如今时间过半,为尽快创造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沙特寻求与伊朗实现和解的紧迫性明显上升。反观伊朗,已基本不再指望能与美国达成新的伊核协议来换取减轻制裁,因此正转向与相关国家改善关系来为发展经济创造空间。
从外因看,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极大地刺激了地区国家的战略自主和外交缓和。多年来,美国一再插手中东事务,鲜少劝和促谈,只会为了一己地缘政治或经济私利,不断地“拉一派、打一派”。近年来,美国霸权之手四面出击、企图掌控整个世界的局面日益难以为继,近几任总统都延续了在中东地区战略收缩的政策。这使得一些中东地区国家逐渐看清,美国一直以来的中东政策,并不会给中东地区带来真正的利益。
这在沙特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沙特和美国的合作,长期建立在“石油换安全”的基石之上。然而近年来,美国多次在安全事务上令沙特失望。2019年,沙特关键石油设施遇袭,石油产量大幅减少,沙特舆论呼吁美国提供相关安全保障,但美国却无动于衷。2022年,沙特频遭跨境袭击,美国反而减少了在沙特的防卫力量部署。对美失望之余,沙特一面屡次拒绝美国增产石油的要求,一面开始在外交上展开独立探索,设法改善与伊朗和叙利亚的关系。
发展前景审慎乐观
在中东出现的本轮“和解潮”,其范围和幅度都相当之大,必将成为该地区迈向和平与发展新的开始。
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中东国家高度重视的目标。“阿拉伯之春”以来,中东地区国家已历经10余年动乱,拼经济和思稳定的意愿,正变得越来越强烈。此外,现有战局的僵持固化,也会抑制地区国家的军事对抗冲动。叙利亚、也门和利比亚战场,经过长期和多轮拉锯战,各方势力的地盘都比较稳固。在最新的几轮冲突中,发动攻势的一方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地区国家止损的考虑将在一定程度上压倒求胜的逻辑,这使得外交对话的吸引力超过军事对抗。
另一方面,中国坚持以劝和促谈斡旋地区冲突、以和平发展促进地区稳定,为中东国家维护地区和平、消弭冲突根源、实现长治久安提供了中国方案,得到中东国家广泛赞赏。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与中东国家的需求不谋而合,得到中东国家积极认同和热烈响应。在成功推动沙特和伊朗复交后,中国将持续真诚地为实现中东地区和平发展作贡献。
但是也要看到,继续推进中东和解也面临不少障碍。尤其是美国不甘心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下降,对伊朗、叙利亚等国家仍旧坚持强硬政策和制裁措施,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尽管如此,正如伊朗迈赫尔通讯社的文章所说,种种迹象表明,“单边主义时代正在结束,新的世界和世界秩序正在形成”。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