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自然教育拥有广阔的市场,各种课程、活动百花齐放,但热门课程大多一票难求。
(资料图片)
如何打造出更多高质量“爆款”?民间机构、传统公园、专业院校正在行业协会的撮合下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上海自然教育名片。
在上海市区,家长们正在为种菜“一掷千金”。
黄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前年底,她在浦东新区世纪公园3号门附近“承包”了第一块菜地:
“在一个专门面向儿童的小农场,它把地分成2.4㎡一块,好像是3200元,因为我家是两个孩子,所以还要再加500块钱。
在周末的时候,比如种植活动啊,建造小木工,认识花花草草啊,连带着这种活动。”
因为就在家门口
这里成了各家的有机果蔬基地
一位韩国妈妈偏爱种腌泡菜的白菜
一位湖北姥姥只种红菜苔……
小小菜地寄托着天南海北的思乡之情
在孩子们接受自然教育的同时
大人们也享受了自然的疗愈
黄女士说,“包地”的第二年,她决定“扩大生产规模”。
“觉得一块地租着不过瘾,隔壁的一块地租约到期之后,我们又把隔壁的地也包下来了。一个星期就可以去好几次,小朋友每天都会弄得满手都是泥土。”
作为传统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在现有主题花展等传统科普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也在开发全新的自然教育场景,利用新技术拓展科普形式。
上海植物园副园长吴鸿举例说,公园里的草药园由于肩负科研、教学实践等任务,只在每周三向公众开放,接待游客量限制在100人以内。
为了打破时空限制,以“国家中医药旅游示范区创建项目”为契机,他们开发了一个名为“AI草药园”的小程序,目前已经录入草药园里近八成的植物信息:
“草药园里面有800多种植物,这就是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做科普,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720度的观赏,包括头顶,随便哪个方向,裸眼全VR。”
草药园的“跨界”升级,为自然教育带来更多灵感,吴鸿说:
“对科普的要求、期望越来越高,我们自然教育也可以探索和科研结合,和企业结合,和文化结合,和艺术结合。
我们现在也是在学习,希望获得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
上海植物园“暗访夜精灵”
拥有广阔市场的自然教育服务,也面临发展瓶颈:
在上海,全职人数超过10人的自然教育机构屈指可数,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
而上海植物园“暗访夜精灵”、辰山植物园“辰山奇妙夜”等单位开展的活动,每年都一票难求。
首批挂牌的上海自然教育学校(基地)中
就有民间自然教育机构城市荒野工作室
对此,2020年成立的上海自然教育总校,正着力推动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林学会理事长、上海自然教育总校校长钱伯金说,截至去年,全市已经授牌自然教育学校(基地)20个,25位学员率先完成线下培训,成为上海首批自然教育师。
“自然教育师这个课是综合类的,植物、动物、包括昆虫,有11门课,有规定的课时,考试是中国林学会的。
通过线上培训后,才能线下培训,还要进行实地的考察夜观活动。”
今年,不仅自然教育学校(基地)、自然教育师的阵容会继续壮大,相关论坛也在加紧筹划中,民间自然教育机构的参与积极性尤其高涨。
钱伯金说,在上海自然教育总校这个开放的平台上,社会各界的参与、碰撞、创新,正加速上海自然教育形成体系、打造品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完-
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