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4月21日电 202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于4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举行。21日上午,在“技术赋能·拓展融合发展新空间”平行论坛上,与会嘉宾展开深入讨论,共话行业未来。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封面传媒管委会主任谭江琦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图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封面传媒管委会主任谭江琦作主旨演讲。
(相关资料图)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在过去的十年间,我们共同经历了传统传媒行业的冲高下探,黑天鹅与灰犀牛时隐时现,我们也同时见证了传统媒体的曲折求进,红海与蓝海一起奔涌。
是进是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家媒体融合发展是深是浅,这其中,技术的驱动力越来越受到关注。
我们的探索坚持一个导向:让技术更懂价值,让技术更有价值。我将从四个方面来报告我们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第一,技术创新引领传媒变革。
千百年来,影响人类历史的历次重大技术革命,都直接带来了传播革命。从“口与耳”“笔与纸”,到“铅与火”“光与电”,再到“数与网”“智与云”,媒体的形态与生产方式不断革新。
面对舆论生态和传播格局的新变化,中央从战略层面作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部署,今年正好是第十年。
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先进技术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撑力量,人工智能技术无疑是当下先进技术的一个代表。但随着“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等问题的凸显,我们更加关注技术逻辑背后的价值逻辑,技术有没有立场、能不能辨是非?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为我们的技术探索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提出“科技强媒”的战略考量,积极探索一条自建核心技术团队、自研拳头技术产品、自创特色技术品牌的技术创新之路,以“智媒+”引领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已经从过去修补发展短板的“工具”,升级为驱动融合创新的“引擎”,全方位地驱动内容创新、赋能智媒生产、助力产业升级。
做“懂技术的媒体,懂媒体的技术”。基于丰富的采编实践积淀,封面传媒强化主流价值导向,瞄准融合转型的痛点难点,植根传媒生产应用场景,重塑生产传播流程,立志于做“懂技术的媒体,懂媒体的技术”。
第二,让技术更懂价值。
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让技术更懂价值,从而才能让技术更有价值。
我们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让技术更懂主流价值,更懂内容价值,更懂用户价值。
让技术更懂主流价值。封面传媒自研了一套主流媒体算法,在信息获取、信息生成、信息分发、用户接收和用户反馈五个关键环节,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让内容价值与数据价值并存、正确导向与用户兴趣互融、正能量与热流量共振,打破信息茧房,实现有效传播和有力引导。
让技术更懂内容价值。内容是决定媒体融合发展成败的根本。什么是好内容?如何更高效便捷地生产好内容?怎么让好内容精准触达用户?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封面传媒以建设智媒采编体系为切入口,推动全流程、全链路的变革升级,以实现让技术更懂内容价值。
让技术更懂内容价值。对普遍采编人员来说,能够低门槛、傻瓜式应用的媒体技术,就是好技术。我们紧跟行业技术创新趋势,努力用最短时间把新技术用于采编实践中。诸如自动剪辑拆条、H5快速生成、排版模板、语音转写、5G、4K、XR演播技术等,都不断地充实着采编人员的工具箱。
让技术更懂用户价值。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当民意上了网,我们的群众工作也必须同步上网。以往我们需要不少人手来接听的热线电话,现在已经很少响起,但借助网络投诉、热点监控、社群运维、风险提示等新的技术手段,我们对民意舆情的掌握却更加及时丰富。
让技术更懂用户价值。数据埋点和分析,让我们更加了解用户,也驱动我们不断改进用户服务。封面新闻用11大类、144个标签体系,对每个用户进行实时画像和秒级更新,赋能各种业务场景。
第三,让技术更有价值。
梳理近十年全国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可以看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简单概括,1.0阶段是有产品,尝试生产出了许多新媒体产品,大都在三方平台上发布;2.0阶段是有平台,各家都以自主可控的平台为中枢,探索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3.0阶段则要向有生态进发,无论是单个传媒集团内部各家媒体之间,或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融媒体平台之间,都有联通互融的需求,媒体自身也不断拓展“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生态圈。
从最初研发传媒技术支撑自身发展,到输出技术向同行赋能,再到拓展数字化服务新空间,随着技术不断变得更有价值,封面传媒也持续向融合发展的3.0阶段进发,加快构建“传媒+科技+文化”生态体。
第四,融合发展新空间。
展望未来,关于媒体融合发展新空间,我们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新空间需要三种“势”相结合,向三个“度”做延展,以三个“大”为支撑。
新空间将是“媒体优势、传播态势、受众趋势”相结合而生成的,媒体会成为社会高效连接器。
传媒技术自身还要提精度,赋能采编生产这个根本需求,要更好用。进而拓展“传媒+”的技术宽度,在更大领域中更有用。媒体对技术也要更有态度,促进科技向善、内容向善。
在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建设中,媒体要积极推动大传播,构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全媒传播体系;运用大数据,数据驱动数字化融合服务;参与大治理,促进传播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有机融合。